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建筑协同设计的推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论文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9 12:11:26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泛的范围内共享。

  二、建筑协同设计推广中的问题

  对于建筑设计企业来说,推广协同设计往往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只注重满足单个专业的出图速度,而不注重协同能力和整体效率

  员工收入的计算办法是以完成图纸量和材料标为最终的衡量标准

  管理制度和专业之间的配合方式还停留在以制图为核心的旧模式

  衡量工作效率的标准过于注重出图速度而轻视质量

  设计人员不愿意帮助下游专业也不奢望上游专业的帮助

  总的来说,无论采用二维参照协同还是三维BIM,协同设计都需要一段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局限于设计方法,同样也涵盖了管理过程。而现在的建筑工程设计周期短,任务重,所以设计企业以及设计人员往往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完成这个过程,这也是在建筑协同设计推广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

  三、建筑协同设计的应用和发展

  协同设计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分布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其次,计算机技术(包括并行及分布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认知科学等等,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构成了CSCD实现的技术基础。另外,现在推崇的并行工程( ConcurrentEJigineering)也强调Team Work(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而对Team Work的技术支持是和协同设计的研究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说协同设计是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们协同工作方式为背景的,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为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为前提条件而自然形成的。

  而共享工作空间中的建筑模型形式也将过渡到三维BIM模式,建筑设计将逐渐虚拟化,真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让建筑师摆脱表达的局限,使建筑形式有了突破,可以轻易完成复杂三维空间形体的二维描述。如弗兰克·盖里在设计西班牙比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时,使用在CATIA基础上的三维软件( DP),否则我们无法想象如此复杂的形体如何能用手工或简单的二维工具进行描述。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现在已经被业内专家认可接受,建筑设计已经过渡到建设项目的整个活动与过程r没有计算机就做不到( not possible without computers)J的过程。设计团队共同搭建一个建筑模型,每一个成员在整体模型中完成自己承担的部分,每一部分设计数据是唯一的,相互间的关系是真实准确地。模型建成之后,图纸不过是对模型任意剖切得到的二维描述。此时“设计”和“绘图”是清晰地分开的。

  协同设计是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更强调功能和过程上的集成,强调设计团队的协调工作;数字化建筑模型是实现设计以及从设计延伸到其他相关活动的协同工作的关键。协同设计的目的就是能够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中群体活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并对设计过程进行动态调整和监控,更好地支持多功能团队的协同工作,实现对协同设计的支持,保证在协同设计过程中,把正确的信息,在需要的时刻,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方式,传递给需要的人。

  建筑协同设计的广义内涵并不仅仅是面对设计产品,它还可以有利于项目管理,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社会提供高完程度的建筑设计产品。建筑协同设计也会向集成化、网络化、敏捷化,虚拟化的方向迈进,协同设计对建筑设计方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协同设计平台也必将成为一个集设计平台、管理平台、知识平台等多方面内涵的广义的概念。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AD技术的发展,设计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设计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甩掉图板”只是第一步,只有不断更新设计思维,采用现代化设计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设计水平。网络化协同系统,将完全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可以大幅缩短产品设计和周期,快速地研发出满足市场变化和需求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但是改变人的习惯是困难的,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更困难,尤其是在没有充分时间的条件下。但协同设计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我们是否真的愿意接受。回避协同设计的浪潮无疑是短视的,只有在思想上、制度上、技术上做好充足的准备,才可能使设计人员更多地关注设计内容本身,提高设计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