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与检查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企业“一键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企业管理 >> 管理体系 >> 正文
浅谈施工项目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
作者:佚名 来源:项目管理资源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4-10 12:41:13

  摘 要:就如何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能力进行了探讨,指出只有加强项目管理、改善用工制度、合理调配企业资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WTO的加入,施工企业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首先施工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企业必须集团化、多领域、多工种、多项目进行经营,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竞争环境;第三,企业在改组、改造、改制的同时,要加强内部管理,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改善用工制度和分配形式,合理利用企业资产,加强项目管理,降低消耗,更新设备,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1 加强施工项目的管理

  施工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施工项目作为施工企业的管理对象,它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在确定的资金条件下,通过对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生产要素的有序管理,按业主要求生产出用户满意的建筑产品。在计划经济时代,施工企业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产生了直线型组织机构。这种机构将人员分成两类:一类是指挥人员,他们需要对自己主管的工作负全面责任,并有权向下级行政主管部门下达指令;另一类是职能参谋管理人员,他们是同级指挥人员的参谋和助手,对下级行政指挥人员及职能机构起业务指导作用,无权直接向下级下达指令。这种组织机构具有统一指挥的优点,吸收了职能制发挥专业管理作用的长处,提高了管理效率,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只能依靠企业的行政命令进行操作,上、下级之间保持垂直的联系,使企业的管理层与生产层分离,同级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必须依靠上级指挥人员的指令进行被动交流。企业内部按照固定建制组织施工,存在重复建设及机构臃肿现象。这种机构与项目上要求对生产要素灵活配置的需求相矛盾,违背了客观规律,造成企业工作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施工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呈集团化的发展趋势,跨地区、跨行业、多渠道的施工经营的普及,要求施工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改革企业内部结构,达到减员增效,提高企业素质和参与市场竞争实力的目的。这就要求企业对项目的管理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克服直线型管理,使企业的指挥层与作业层,作业层与作业层之间以项目为依托,以企业内部资源为纽带,以企业的预期目标为目的,加强横向联系,形成企业对项目的动态管理。

  (2)科学组织,避免生产资料使用波峰、波谷的叠加,使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更合理、更科学,为保证施工项目的科学性、均衡性、连续性创造条件。

  (3)对于每一个项目,企业择优选派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在本企业内根据项目的具体特征,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部,对具体的施工项目管理全面负责。

  (4)企业与项目之间分工明确,形成事业合力,共同发展,企业从具体项目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及企业队伍素质的提高。企业不干涉项目的施工,对项目的疑点、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供资源,给予保障。企业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是项目施工的保证。

  (5)项目经理部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托,横向联系,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6)职能部门与项目之间横向与纵向要互相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整体优势。

  为了实现项目目标和企业的首期目标,施工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以企业内部资源为依托,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手段,通过对施工项目的强化管理,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及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2 改善用工制度

  施工项目的复杂多样性,要求企业多部门、多技术、多工种的密切配合。为了提高企业的人才使用效率,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企业内部要打破长期以来的固定项目编制模式,按照企业的特点,并根据企业员工的技术专长,建立人才库和企业劳务中心,在实行项目施工时,根据项目的特点合理调配人员,完善定员定额。优化劳动组织结构,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测定岗位工作量,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各类管理人员的岗位和人数。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激励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